提供商名称:成都智审数据有限公司
提供商简介:
成都智审数据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成都市市属国资企业,隶属成都市产业投资集团,智审数据通过与电子科技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大数据产品开发生态。
在最初扎根的大数据审计领域,智审数据以创新的技术引领市场,成功推出为针对审计机关的大数据审计分析监管平台和为企业提供的内审管理分析系统以及为客户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河图智能多维数据分析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产品,为政府和企业客户提供了一站式的优质服务;
“专业创造价值,数据驱动未来”,智审数据将继续发挥创新研发优势,坚持以服务客户为核心,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实现“数据价值化、审计信息化”的企业愿景。
应用行业:审计
应用需求:
多年以来,太原市审计局高度重视信息化审计工作,积极探索审计方法的创新。但在大部分实际业务场景的工作中,一直面临以下几大问题:
1、数据应用存在技术门槛
在前几年的工作中,太原市审计局积极尝试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辅助审计工作,也尝试通过培训将审计人员培养成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但人员结构老化、平均年龄较大、年轻人比例不高等问题也是在太原市审计局客观存在的现象。这也就导致了能够通过培训真正成为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也只有这“少数骨干”才能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辅助审计工作,大多数人依然是通过传统“票山账海”的方式搞审计。在这样的环境下,培训和应用“两张皮”的问题非常凸显,在大数据审计方面也只能“望数兴叹”,束手无策。
2、数据的采集和转换问题很难妥善解决
数据采集问题:对于各个被审计对象来说,他们所采用的财务软件品牌各不相同,并且相同品牌的财务软件也有各个不同的版本。每一个不同的版本其背后对应数据库的结构、格式也都各有差异。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很难通过人工的方式去一一处理各个被审计对象上报的财务数据。
数据转换问题:除了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数据之外,太原市审计局开展审计工作通常还需要采集财政等其他单位的行业数据。而这些单位的业务系统也都各不相同,各个不同系统中的数据也无法直接进行关联。就算有非常了解的人员,但基于各个不同数据库的底层数据直接进行关联分析也面临难度大、效率低的问题。
3、传统信息化手段无法支撑基于海量数据的应用
按照传统信息化手段建设的系统,从表面上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是对于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开展来说,对数据量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一旦数据量大到一定程度,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稳定性都将会大大降低。而传统信息化系统在扩展性方面具有天然的劣势,必然造成成本增加、重复建设、投入浪费等问题。
4、现有信息化系统和功能不完善
太原市审计局已有系统工作流程与各地审计实际工作环节不完全契合,有的信息化系统操作不友好,稳定性也较差。同时,与AO系统业务流程和数据上的对接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使得审计工作中还存在两边切换的实际情况,甚至有些统计报表工作仍需手工汇总,相关知识收集、管理与运用也缺乏体系及系统支撑。
5、现场审计作业工作信息化辅助差
现有审计项目进入到现场审计阶段后,项目审计小组成员在现场所有的工作成果,都需要在返回审计局后,人工手动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进度,限制了审计工作的效率。所以,需建立一套便捷的、可移动的现场审计工作联动系统。在进场前将相关项目的审计方案、工作任务及对应疑点等信息同步到该系统;现场审计时,能提供审计资料网盘、审计文档模板生成、协同编辑等信息化手段支撑;现场审计工作完成后,相关审计成果又能通过该系统同步回局内项目审计管理平台。从而使项目审计工作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审计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提升审计工作的时效性。
6、对审计思路和方法的固化程度不够
传统的审计工作中,审计思路和方法都是依靠审计人员长期工作中的积累形成的。每个审计人员负责的业务、审计关注重点以及思路方法不同,在面对同类审计项目或审计问题时,可能存在不同的切入点和过程方式,这样就造成了审计思路和方法的碎片化。因此,需要借助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技术,将审计思路和方法固化为审计模型,通过历史数据的机器学习不断调整优化,后续审计数据的持续积累,使审计模型变得越来越“有经验”,快速发现审计疑点,成为审计人员发现审计问题的得力助手。
7、难以实现审计全覆盖和常态化监督要求
太原市审计局现有工作模式下,由于机构组织人员配置和业务能力的受限,对于所辖范围内的审计对象通常采用抽查方式,选择重点对象、重点项目开展点对点的审计工作,很难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审计监督。且由于相关行业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关联、不共享,多维度、各行业数据无法及时传输到审计机构,让企业有空子可钻,对多种违规问题无法进行常态化的监督。
产品(平台)架构:
1、平台采用市局统一部署,集中管理,区(县)一体化应用的建设方式。区(县)审计人员与市局人员在同一平台直接登录应用,各区(县)分配管理员账号,管理自身上传数据及相应区(县)审计人员的访问权限。这种架构设计,加强了全市审计数据集中化的管理,有利于市级审计数据标准性和规范性的提升,同时便于全市审计工作的统筹和规划。
2、系统部署在太原市政府政务云平台,通过政务网连接。网络设计为星型结构,以两台核心交换机作为核心,承担路由转发任务;通过一台核心防火墙物理旁路逻辑串联的方式隔离不同的安全区域用于部署路由交换设备、计算设备、存储设备以及用户终端。除用户区和审计分析室的网关设在核心交换区,其他安全区域的网关均设置在核心防火墙上,区域间以路由的方式进行互联。
3、系统安全符合三级等保要求,使用人员登录时,采用硬件CA认证等方式进行确认。系统根据数据敏感度区分存储,涉及到个人隐私等高敏感度数据与工商等公开信息分开存储。高敏感数据区使用VPN专网接入数据分析室,低敏感的度数据通过政务网访问。
4、平台应采用Hadoop大数据生态、分布式数据库,能够应对亿条量级的数据查询,且响应时间能达到毫秒级。系统使用应采用B/S架构,便于审计人员通过浏览器登录使用。
应用价值:
基本形成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数据化审计“天网”,为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和足不出户大数据审计分析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审计方法,将审计思路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计算机审计更深更广的作用和优势。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以数据分析为核心,以信息使用(数据采集、数据信息应用、数据管理)为主线建设审计作业平台,以单位内各部门职能为模块,构建审计指挥平台。该系统满足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建模,数据信息高度共享、上下级纵向协调调动,各环节间横向互动的工作要求,完善数据分析与利用的全过程。促进审计部门的管理能力、审计质量、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引入“搜索引擎式的数据分析方法”,使数据分析的方式从传统的SQL语句查询,变为能像谷歌、百度一样的搜索,通过自动化、可视化的数据分析功能,极大降低了审计人员进行大数据审计分析的门槛,让全市审计人员都能进行数据分析。并且通过与财政、公积金、社保、工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部门的数据共享,进行实时监控,使得大数据审计不再是简单的数据比对,而是在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做出预测以管控风险,让审计成果更具延展性和纵深性,更加凸显审计价值。